兩個月前我在華山光點看了《十年》 這部電影。這是港獨導演以表現主義的手法,虛實交錯的寓言,呈現香港人在回歸祖國後的恐懼,強烈撼動,震攝人心。總有朋友說:「面對大國,等待就是了,交給子孫吧……」但看了這部片子,不禁要問:等待,屆時會不會……為時已晚?
?1997以前,香港是英國殖民地,從被殖民到一國兩制,其實還是殖民。片子裡那反諷與台中休閒小木屋建造商荒謬,呈現的卻是從此刻最深的無奈,到未來十年後更深的窒息與荒涼。片中提出:嚴肅面對,或許為時未晚。這片該看,香港導演的心聲,台灣人的警世鐘。
本片集結五位香港新銳導演郭臻、黃飛鵬、歐文傑、周冠威和伍嘉良,各自以《浮瓜》、《冬蟬》、《方言》、《自焚者》、《本地蛋》拍出想像中十年後會發生的故事。當現實中的新聞與言論自由逐步崩解、廣東話生存空間比農業發展更快離港人而去……形勢日漸緊迫,亡羊補牢到底晚不晚?抑或無可補救,為時已晚?
《十年》在香港上映期間一票難求,於香港遍地開花,更一舉奪下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。這見證劃時代的光影寓言,難道只屬於香港?不!台灣人更該注目!
臉友留言:「"status quo"(現狀)----- 台灣的老師應該和學生討論維持現狀這個主題,讓孩子能覺知台灣未來將會走到何處?將如何存於世界?」是啊!我已年過半百了,而我們的孩子才是這個國家未來的主人。攸關他們將來的命運,他們更有權了解並參與,不是嗎?難道我們要成為不負責任的長輩鋼構屋價錢,讓下一代在沒有準備下承受殘酷的難題,甚或成為香港第二?像香港孩子般宿命地「被支配於此現狀」,亦或能像波羅地海三小國般,子孫能昂首闊步,不受俄國所宰制。
?
老師當然應開啟孩子的人文關懷,尤其對自己生長的土地。記得,二十年前藍藍和晏晏這對姐弟,在準備移民至加拿大前特別來看我(晏晏現在已是紅遍台港中的大演員)。姐弟倆一直跟著我畫了八年,除了藝術鑑賞與創作外,我們聊得很多……包括台灣處境。行前聊起了「中華民國」,藍藍說:「老蔣抱著一個中華民國的牌子插在台灣……中華民國在台灣就借屍還魂了。」晏晏突然說:「這樣就糾纏不清啊!像老太婆的纏腳布,又臭又長。」孩子的話常常很有意思,一語道破,台灣走不出去的困境之因,原就是被纏腳布裹住了。
?
藝術與人文是一體的,在教學生涯中,我喜歡和孩子討論所有人文議題,尤其是台灣的問題,聽聽他們的看法。在和孩子互動後,常會寫下在報紙或電台和大家探討,記得在台時副刊,「孩子眼裡的台灣」這個專題就寫了一年半。
?
教師應該鼓勵少年思考並關注自己成長的土地與人文,讓孩子能以文字與圖像作為語言,表達並創作。記得學生走訪大稻埕在渭水醫館參觀,之後經由深度閱讀,竟寫出兩萬字的小說《渭水三部曲》非常精彩。學生們曾留給我許多精彩的創作:包括漫畫、小說……圖文並茂,它們記載著台灣少年對台灣的思考。
?
我退休快兩年了,在教育上,努力了三十年,過去在教育界裡就是孤獨的,甚至承受很大壓力,因為政治不能進入校園。但,我們談的是台灣的歷史與人文,少年們思考的是自己將來身處的時局,他們在一個極為特殊的國家,這個國家的困境,作為國家的主人翁是無可迴避的。
?
現在教學環境是否開放些?我期待:移動小木屋不只是「維持現狀」這個議題,所有關於台灣的文化認同、國家困境及台灣的將來,老師和學生們,父母和孩子們,都該一起思考。因為,孩子才是台灣未來的主人翁,台灣未來何去何從?他們有權了解﹑參與並思考。
?
《十年》的電影海報。圖/朱孟庠提供
51CC4F686B915266
留言列表